郑州视窗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 > 正文

教育

浅谈师大女附中(1949~1966)的思想政治教育(一)

admin2024-04-26教育10
  北京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师大女附中)百年来走过的路,见证了中学教育的阳光和风雨。为迎接母校建校一百周年,2016年5月,由王本中老师(1986~2001曾任实验中学校长、书记)提议“为老

  北京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师大女附中)百年来走过的路,见证了中学教育的阳光和风雨。为迎接母校建校一百周年,2016年5月,由王本中老师(1986~2001曾任实验中学校长、书记)提议“为老教师采写口述史、为学校书写教育叙事”(1948~1968),得到“实验中学校庆领导小组”批准立项。我和十几位“文革”前毕业的老校友作为志愿者,参加了采访和写作的工作。写作《教育叙事》是重要的项目之一,也是对我们学识和能力的挑战。因人力、水平所限,我们根据有限的资料仅对数学、语文、音乐、体育和劳动教育几科做了回溯和整理,不可或缺的还有思想政治教育,其不仅是社会政治生活的晴雨表,而且伴随了那个时期我校每个学生的青春期成长过程。

  本文将对校园里的思想政治教育做一简要回顾,作为留给后人了解母校以往时代的一点参考。欢迎并恳请老师校友们指正。

浅谈师大女附中(1949~1966)的思想政治教育(一)

  1949年5月,北京师大女附中和来自解放区的华北育才中学女生部合并,晚些时候,又合并了私立文华女中。三校合并的女附中[1]迎来了新社会和新的发展机遇。以参加过“八一南昌起义”的女革命家、教育家彭文为校长的新一届校领导,秉承新的时代特点,对全校老师学生开展了以爱国主义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

  1950学年度学校的教育计划大纲对爱国主义教育做了全面的安排,指出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第一条,就是继续巩固、深入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教育,并对此做了详细规定:

  1. 进一步克服客观主义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建立爱国主义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用马列主义、思想改造自己、武装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爱国主义者。

  2. 继续加强各科爱国主义教育,使爱国主义教育成为各科教学的基础,改进教学工作的根据。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方针,一切的科目都本着爱国主义进行。

  3. 教师加强政治、业务学习,在政治、业务上提高自己,才能胜任这一任务。先提高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

  5. 教育同学进一步建立自觉的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是为了祖国。教育同学自觉遵守纪律,教育一切为祖国的学生。

  6. 鼓励同学结合课内所学进行课外研究,培养同学创造、钻研的精神,培养同学意志力与自信心。能克服一切困难的学生,才能推动社会前进。

  7. 鼓励同学积极参加政治、社会、体育活动,教育同学成为身体健康、品学兼优的青年。培养同学全面发展。

  纵观那段历史,校园里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三个特点,一是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中心的爱国主义教育;二是全面向苏联学习,不仅引进苏联的教学方法、意识形态,也包括文化艺术;三是客观看待和处理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解放区和大城市、中共干部及子弟和城市知识分子及各阶层子弟),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一视同仁,侧重于“团结”,并未将差异政治化、阶级化。

  新中国建国之初,女附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始终围绕着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特别是加强了对老师的教育,号召大家学习马列主义、思想,改造自己,武装自己,教师们首先要成为一个爱国者。

  当时正值朝鲜战争爆发,全国民众支援前线的热潮涌进校园。学校藉此全面地、系统地展开对学生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教育。学校教职工的工会和学生会联合办的油印小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快报》1950年11月16日头条消息,即报道了学校组织的四个宣传大队的活动:

  今天下午二时出发开展活动,南至和平门里,北迄白塔寺,广泛地进行了时事宣传。队伍一停止,群众就围过来。第一大队的演讲,收到很好的效果,把许多老太太都感动得眼圈儿红了。有光明日报社的几个同志,也赞扬说“讲得很熟练”。尤其能针对群众的思想,解决问题,譬如群众对“高丽棒子”不满,演讲者就把这个问题解释得很清楚。群众尤其喜欢活报剧,李承晚出场时有一个人气愤地骂了他。高三(1)邱同饰的麦克阿瑟,凶狠的样子引起群众的讥笑和愤恨,都说这是个大坏蛋。各队的戏剧节目都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这次的宣传战都获得了很大的胜利,队伍都比上次壮大,内容更加充实。腰鼓整齐,歌声洪亮,效果显然比上次大多了。但仍存在一些缺点,如秧歌儿扭得不太起劲,歌词不通俗,人家听不懂等。今后我们还要不断地争取下次宣传战中的更大胜利。

  初三(1)班宋广镒同学报名参加了志愿军,事先没有告诉家人,母亲从《新民报》上看到消息,又生气又伤心。她写了一篇很长的文章刊登在快报上,详细叙述了怎样得到母亲的理解和支持,感动了大家,激发起更高的爱国热情。

  从上星期开始,各组就展开了准备工作。腰鼓整天响着,练歌儿的、朗诵的,全校几乎没有一个闲着的人。在这个准备期间,通过街头宣传的锻炼,每个组都得到不少经验教训。音乐组的同学们觉得老百姓喜欢独唱,如《王大妈要和平》歌词较通俗,容易听懂。其他如《金日成将军之歌》起的效果就甚大。合唱假使歌词熟练,选材适当,多注重通俗性的作品,也能起些作用。

  今年已届耄耋之年的金元老师,当年只是女附中一个初二年级的小姑娘。她在《我与师大女附中》(《远去的女附中》p279)一文中这样写道:

  1950年冬天,给我印象最深的事情莫过于抗美援朝和参加军事干部学校了。抗美援朝时,每个人都写了不少慰问信给志愿军,还参加了学校的宣传队上大街宣传。另一件大事就是参加军事干部学校。当时我看到不少高中同学,写血书、表决心,坚决报名。记得在教育部礼堂为参军的同学开了欢送会,我们班上台演出了骆君颖同学编排的一个舞蹈。

  向苏联学习不仅表现在教学方法上要全面执行“凯洛夫”[3]教育法,即课堂上的“五段教学法”和五分评分制,还有对苏联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艺术的全面追随和开放。

  凡是在1949年以后就读于女附中的校友,至今仍旧怀恋苏联时代的歌曲、舞蹈、文学、绘画、雕塑等艺术,是普遍的现象。当然,这也是全国性的现象。校友吉敬容在《星星与火炬——我们的纯真岁月》一文里有这样的回忆:1955年我们中队许多队员都抄录了小说《青年近卫军》中关于苏维埃青年一代特质的一段话:“梦想和实践,幻想和实际,热爱善良和严峻无情,胸襟开阔和精打细算,对世间乐趣的热爱和自我克制……”并在每天的日记中严厉地监督自己的行为。苏联国内战争和卫国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青年近卫军》《卓娅和舒拉的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古丽雅的道路》《马特洛索夫》等不知振奋过多少中国青少年的精神。校友陈婉容记得,那时最迷恋的电影是《乡村女教师》,最流行的歌曲是用俄语唱的《喀秋莎》和《共青团员之歌》。……学校还在大礼堂举办马雅可夫斯基等苏联诗人的诗歌朗诵会。女孩子们一袭长裙,围着头巾,露出长长的发辩,像俄罗斯姑娘一样,在手风琴的伴奏下,深情地吟诵着,或者穿着哥萨克的衬衫,右手叉腰,左手向前,豪迈地喊着:向左!向左!向左!啊,充满诗情画意,纯真的年代。

  三校合并,面对各种差异,校领导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要着眼于“团结”,用客观、平等的态度消弭教员之间、学生之间的差异,实现教好学好的教育目的。

  全体教员专任和兼任共70位,原女附中28位,原育才的16位,原文华的6位。新聘请的20位。其中大部分教员都是在北京执教十年上下,旧的教学经验一般都比较丰富,经过暑期学习,开始树立了新的观念。新聘请的教员20位,其中4位是老区来的,6位是新毕业经过暑期学习的。27位级师[4],除原育才和老区的6位外,都是第一次做新的级师工作,对工作不摸头。

  本期全体学生1091人,高初中六个年级,共27个班,包括原女附中、原育才、原文华和新生四个部分的同学(实际新生也是复杂,各方面来的都有)。原女附中的同学,功课一般的较好,用功,死扣书本。原育才的认识较好,理科较差。原文华的学习观点和基础都差。新生因为入学考试较严格,功课一般的还整齐。按年级划分为两部:初三以上13个,在校部上课,以下14个班在二部上课。

  这样杂揉起来较大规模的学校,要完成教好学好的中心任务,团结是个大问题,而绝大部分新级师和新教员工作上的帮助,老教师的改进,学生学习态度的端正和学习方法的改善,课外活动的展开,便成为师生共同努力的方向。学期开始,我们在全体师生中进行了一切为教好学好而努力的宣传教育工作。

  “教好学好”就是教育的目的,学校为保证老师教好、学生学好,经过暑期培训和暑期学习,使师生们在共同为教好学好而努力的过程中,逐渐建立了正确的师生关系。同学们一般地达到了团结。教员们逐渐地认识到在政治上业务上提高自己是人民教师的责任。

  行政上对教师的团结是尊重教师们,便利教师们教学。一切通过思想自觉,适当地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使在具体帮助下进行这一工作的教师们,都自愿地“要求进步” “丰富自己”。初步打下了团结互助的基础,树立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给本期改进工作,铺平了道路。明确了级师的主要工作,是思想领导、了解同学、联系本班任课教员、批改日记四项。

  建立了工作手册制:每位级师由学校发给一本手册,记载班上情况、问题和处理办法。全体教员按学科性质,共成立8个学科小组,通过这个组织,实现了对教员的帮助、领导。为了更好地配合学习,成立了文学、数学、理化、自然、美术、乐器等小组、歌咏队和各班的篮球队。

  时任学校办公室主任的刘漠先生来自解放区,他在1950年曾这样说过:今天我们的学校整个的工作就是一个政治活动,同学们的生活、学习、文娱等都是政治活动。这种政治代表一切的观点在当时不知有多大程度的代表性,我查阅当年的一些文字资料,并未发现更多相近者。

  关于阶级斗争的教育,我看到两例。一是1951学年度的高一语文课教学目的,其中一条是“明确阶级立场,分清敌友,培养仇视美帝的情感”。二是教员刘锡毅先生1950年对历史课的理解是:历史是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联系现实最丰富最容易的课程。他认为要着重在下面几个问题上提高认识:(1)热爱祖国,拥护人民政府;(2)拥护无产阶级领导,拥护;(3)以阶级观点分析问题、认识问题。

  解放区来的育才中学学生都是中共干部子弟,跟着父母在战争前线或后方经受了洗礼,在政治上有优越感,据说有些看不起女附中的学生。然而,女附中的学生生活在大都市,见多识广,更有文化涵养,在学科成绩上普遍优于前者。在学校的正确引导下,双方很快就能互相帮助,友爱相处,共同进步。因此,从许多前辈校友的回忆可以感知,那个时期的校园气氛欢快而融洽,并未因为阶级出身不同,而出现紧张气氛和精神鸿沟。

  1954年1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中学教育会议上,中央文化教育委员会秘书长钱俊瑞做了《关于加强政治思想教育问题》的报告。提出:政治思想教育的工作任务是在学校中,努力扩大和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阵地,着重批判各种资产阶级的思想,并继续肃清封建买办思想残余。

  1957年1月9日,国家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几个问题的通知》指出:必须使各级教育行政机关的干部、学校领导同志和教师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也不能放松这一工作。

  195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讲话,明确规定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就是帮助和教育人民群众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服务,强调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

  在师生中间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说是教育的基础,反映的是国家意志。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是用帮助和教育的手段,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社会进步。

  [1] 1952年8月,中央组织部所办华北中学女生部并入我校,此时即为四校合并了。见袁爱俊主编,《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校史(1917~2007)》,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9月版,第97页。

  [2] 五爱教育: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的简称。是中国国民的公德。也是学校德育的内容之一。

  [3] 伊·安·凯洛夫(N.A.Kaiipob,1893~1978),原苏联著名教育家,四五十年代苏维埃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所主编的《教育学》一书曾对我国产生过很大影响。